1.1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5所高中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关于高中体育教学设计的相关材料和文献,进过分类和整理,全面地掌握新形势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状况,从中汲取经验,为论文构思做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分为体育教师和高中生,问卷采用当面发放的形式,体育教师的问卷发放数量为50份,回收46份,有效回收率为97.8%。发放高中生的问卷数量为500份,回收率为472份,有效回收率为96.8%。
2结果与分析
2.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为高中体育课堂带来许多优良现象,但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还相差较远,在高中体育课堂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解决。
2.1.1高中体育设备和场地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是保障高中体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广州市高中体育教师有关体育硬件设施的问卷调查,从表1中可知,接近60%的体育教师反馈学校体育场地是足够供应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但是体育设施处于基本足够状况的现象存在也较常见。这充分说明了近几年来的新课改带给体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部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重要作用。
2.1.2高中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偏差
该文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众多体育教师并不能全面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对教学设计的内涵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教学设计存在一些偏差理解。体育教学普遍将教学设计与“备课”混淆一谈,实质上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划同等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区别,“备课”主要是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整理和构思,而教学设计是关系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长远发展的构思。教学设计的概念引入到我国教育事业中并不长,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才备受人们的关注,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相似点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2.1.3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访谈了解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单一,缺少深度和广度,目标的制定多围绕着单个运动项目为目标,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体育教学内容中竞技体育与其他类别的运动项目的安排比例严重失调,竞技体育所占比例远远超出了其他项目,竞技体育对技术动作的标准性、统一性、复杂性要求极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追求竞技水平的提升。使得学生心理倍感压力,单一的训练使课堂枯燥无味,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枯燥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运动的实用功能也失去原有的价值。
2.1.4课堂教学内容不完全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是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表2、表3是对高中体育教师、高中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从两个表格中可知57.78%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需求,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有58.2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不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析其导致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存并没有具体的分支和归类,内容存在“杂、乱、多”的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分类上存在缺陷;二是由于高中生并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发展特征,认为高中体育运动是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延续,常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变化运动项目,学生面对多种运动项目,存在一定的疲惫心理和身体状况,这违背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长期如此,高中生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特征的运动项目,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2.1.5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考虑自己的感受较少
体育课堂要围绕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考虑自己的感受就尤为重要,这同样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4、表5的调查结果可知,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考虑学生的感受占大多数,这表明教师意识到学生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设计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手段并不理解和接受,或是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在操作中不容易把控,这均造成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并未关注自己,调查显示,只有34.93%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关注自己的,这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对等性。从以上关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发展现状可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还未实现“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目标,虽然部分体育教师已经重视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教学设计时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此对学生的主观感受带来忽视感,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2.2课堂体育教学设计内容的确定
2.2.1教学内容设计的灵活与结构化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和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筛选,并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技术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进行内容安排,其中要尤其注重对内容的重难点划分。针对高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弥补以往传统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枯燥性等不足,尽量安排出灵活多样的内容供学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加工、创新和丰富,依据教学目标的变化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例如在田径短跑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爆发力、速度和坚强意志力,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若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教师则可选择接力赛、追逐跑等体育项目加强教学效果。如此看来,在不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通过加工和创编促进学生对相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设计和组织,使教学内容形成网络知识体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和具体的事物传达给学生,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构想,这种方式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加工和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简洁性、思维性,方便学生对重难点的归纳和总结,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2.2教学内容要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主要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体育基本技能和训练方法等内容。在受到竞技体育训练思想的制约下,多数体育教师忽视对高中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因素,高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成熟。传统教学内容设计过于竞技和复杂,并实施用运动技能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基础条件较差的学生倍感压力,久而久之,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育教学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身体水平、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做一步评估,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安排具有差异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层次,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胜利的喜悦,并从中发现自己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应刻意追求体育项目的高竞技技能。
2.3课堂体育教学设计手段的确定
课堂教学手段是指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保障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是连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桥梁的重要方法。教学手段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硬件化,是指学校为课堂教学所配备的教学场地、设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等媒介物质;另外一种是软件化,即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肢体、语言、表情等一切教学非物质辅助。
2.3.1注重对体育课堂教案的设计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需要教师为本节课设计出精彩的教案做准备,教案的设计要严格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中重、难点内容的划分。此外,还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考虑教学场地和器材的实际操作性,紧密联系教案与实践过程。最后,教案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体育负荷和强度是否超出高中学生的承认范围,技术动作中常见的错误、出现的事故损伤与急救等。
2.3.2注意教师的传授语言和示范动作
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需要在室外和室内两种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技术体系外,还需要较强的课外组织和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感召和引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据调查传统的体育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语言魅力存在较多不满,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声音亮度、表述清晰的高要求,教师语言的使用可根据具体课堂的要求灵活变化。在体育动作技能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示范,一次要注重自身动作的准确性,其中包括自身服装大方、整洁的搭配。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节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观察教师准确的动作激发学生对完美技能的求知欲,教师的传授语言和动作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志,良好的教师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人素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对自身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3结语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课题教学设计 备课
下面重点分析这种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概念表述上存在差异
尽管目前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过程,它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而备课是指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由于二者的理论基础与层次存在区别,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的概念表述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强调系统性规划,而备课强调的是准备的过程。
2、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性质不同
在教学论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两种取向,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的教学论一般是带有明显的哲学经验取向的,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一生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教育观点,其中有很多观点至今依然适用;再比如古希腊的许多教育家也曾提出了诸多教育观点,奠定了西方教学论基础。但这些观点都是源于他们的哲学思考及经验,即使教学理论正确但无法进行科学解释,好比中药可以治好病,但有时候是无法得到科学解释的。随着近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逐渐开始构建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论,力图对学习行为进行实证性的解释,这是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由于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故它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备明显的实证性取向。因此,二者在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学设计固有的理论基础性质决定了它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较经验型的备课更加科学,因此,教学设计在理论层次方面高于备课。
3、教学设计实现了备课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教学设计的工作对象是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构成的教学系统,工作内容是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给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安排。在传统的备课工作中,也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所以在工作对象与功能方面,传统的备课与教学设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任何教学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但由于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和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所以与我国传统的仅凭经验的备课又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否认经验的作用,毕竟很多富有才华的教师能够凭着自己的经验设计出精彩的体育课,但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靠得住的,而且即使这些经验是正确的,也难以大范围地普及他们体育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掌握这些经验。
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的桥梁。这表现为教学设计对教学问题的表征和分析,都建立在反映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科学规律之上,而且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安排都将以相应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支持下,教学设计的每一项分析或决策的“输出”均是下一步分析决策的“输入”,彼此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最终实现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为总目与总目标的优化的系统功能。
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设计明确地提出自己是一项科学技术性质的学科,目的恰恰是保证教学活动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备课中好的经验正是艺术性的体现,但这种艺术性必须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学设计作为一项技术,并不一定能解决一堂课的艺术性问题,但一堂好课却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设计基础之上。关于此问题,有学者认为:“似乎教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是对立的,但事实上两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宏观上更多地表现其技术性,微观上则突出其艺术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但这种设计必须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门具有方法
在以体育教学大纲作为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的时代,备课所包含的很多内容是大纲规定好的,如教学内容等因素,教师不需要也没有权利自行设计教学内容。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现,打破了长久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平衡,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断层,虽然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发挥空间,但现实中却产生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不知道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课算好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同时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时没有理论依据。。
关键词:课堂教学 优化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总渠道。努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教与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是关键。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设计,它是以创造性思维作指导,克服思维的定向性和单一性,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中的某些指标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原创性的构思,巧妙的设计,艺术性的处理,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进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获取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我们从实际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工作。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结构为基础
改革教学活动的“善导会学”、“主体与主导”要求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学生应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应由单一传授知识转变为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由培养学生有好成绩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应由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要达此目的,必须以课堂教学最佳结构为基础精心设计的前提。
二、明确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必须学什么、应达到什么要求,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总向导。教师应在施教前认真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掌握学科的实质,吃透新《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教学重点、难点,围绕重点、难点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步骤。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分配课时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开端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合理地将教学材料分解安排在不同的连续的教学时段,对难易不同知识点适度使用力量,注重设计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原理、基本规律、教学程度,突出重点,力求渗透。对一般性浅显易懂的内容可设计学生自学。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过程设计,以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四、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设计的继续
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灵活的设计和实施问答、讨论、演示、图表、参观、模拟、电教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围绕教学目标编排和展开。让学生在听讲时观察、在观察时体会、在体会中想象。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避免杂而无序,要根据需求灵活运用,要以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求知实际而定。要有利于师生双向交流,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要达到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而定。
五、设计让学生读、说程序,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延展
设计让学生亲自经历读书、讨论和表达程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比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主要途径。没有适量的阅读,就谈不上理解;没有语言的表达,就不能体现学生的思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读、说训练程序设计,以达到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和思想的目标。
六、激励学生多思,是优化教学设计的深入
一、厘清“工作”与“研究”的关系
教育教学是极富情境性、独特性的工作,随着内部或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会有新问题在新情境中出现,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来解决――但创新探索和折腾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创新探索需要教育科研提供支撑,借助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提出假设、整体设计、严谨地收集证据并科学地检验成效,最后培育出优秀创新成果。教师应该从完善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问题出发来确定课题,实现“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然而,一些教师对研究过程不熟悉,不知道一个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及其阶段的划分,即便找到了一个有价值和有新意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展开研究。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到,有些所谓的课题设计,或者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仅仅是为了评奖,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取及结题证书。它们的特点是研究与实践工作相脱节,只有行动,没有假设,纯粹把“工作”当“研究”,开展没有目标的“研究”(导致在研究中无所适从),形成“假课题”。
教育科研课题设计是一种计划和一个过程,是与学生、教师、学校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一种个性化设计,目的是给自己带来新的改变。例如,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家具,如何摆放这些家具,从而创造一种独特的生活空间。正如生活空间设计有大有小,我们进行的教育科研课题设计也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是区域层面的,小的可以是某个班级某项活动层面的。
在你不知道你需要研究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开始研究。课题研究一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指向,要通过研究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课题研究要遵循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围绕研究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性工作。清晰的目标一定要有时刻表(表1),这样才能知道研究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研究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二、厘清“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的关系
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现教师人生价值、科研水平。课题一经确立,教师研究者就可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然而,不少课题设计,缺少对研究参与者的分析,有资料收集计划而无资料分析计划。教师研究者不知道要积累什么资料,也没积累什么资料,往往是做了就算了,从不回头看看自己做了什么,看看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
教师教育研究中,对数据(资料)的采集、分析和解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阶段需要采集不同的数据(资料),不断循环往复,并得出实验性结论。例如,教师研究者需要关注以下问题:针对你研究中的文献研究,你是否已经考虑好在文献搜索时要使用到的若干关键词了呢?如果你的研究中有访谈部分,那么你除了考虑研究本身所需要的问题,是否还考虑过访谈对象的特点呢?你会选择封闭式的访谈还是开放性的访谈?你是否考虑过如何选择搭配“判断”类问题、“原因”类问题、“应该”类问题、“感觉”类问题、“回想”类问题、“经验”类问题、“统计”类问题和“比较”类问题呢?在访谈中,我们到底是选择采用速记、先录音后整理还是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呢?
(一)拼图游戏
_题设计不仅仅是写给专家评委看的,更是写给课题组的成员看的,它是研究的计划书。在开展研究之前,教师研究者要思考一下通过什么方法收集资料才能反映研究与实践的效果,还要将“资料分析计划”融入课题设计之中。最终,我们关心的是你如何解释、描述资料,而不是你收集了哪些资料――当然,你收集资料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析资料的方式。
所谓的研究发现,不是收集到的资料本身,而是通过解读资料得出的结论。结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来自对资料的细致研究,这要经过一个系统的过程来理解手中的资料。教育研究最艰难的部分就是尽力去搞清楚研究过程中收集起来的堆积如山的资料背后的意义。教师研究者需要以一种“正确的”“精确的”“可靠的”和“恰当的”方式来分析大量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需要管理,需要编码(至少要编号),把相似的内容分成一类。教师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要思考“我将怎样理解这些资料的意义”,这样可以避免收集并不重要的资料或无法理解的资料。
有人说,资料分析就是将我们在教育研究中遇到的许多分散的事件和想法联系起来,对它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这好比是做一个拼图游戏的过程:要把一块块看似独立的材料拼出一个美丽的图案,需要我们沉浸其中、分类归纳、学会舍取、不断找寻材料之间的关联之处。你要允许资料自己站出来说话,把你引向最后的结果。但是“资料自己站出来说话”并不表示你仅仅把资料呈现出来就可以了,你有把资料“说的话”“写出来”的义务。
(二)关系网图
在有些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关系网图”来厘清不同人物或不同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教师研究者在开展“大班学生在区角活动中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时可以问孩子:“你在这个区角活动游戏中最想和谁一起合作?老师希望你给出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结果可能得出如图1所示的答案。
又如,教师研究者在研究“小学生旷课(缺勤)影响因素”时,可以先设想一下不同相关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等)的看法是什么,然后通过关系网图来展示他们分析问题的全过程以及一致性与不一致性。结果可能得出如图2所示的结果,实线表示确认实际存在的因素,虚线表示预感到的有待确认的因素。
(三)“在现场”研究
在一般的实验性研究中,研究者寻找的是由A行为导致B结果发生的这样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而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比这要复杂得多。因此,在分析、解释资料的时候需要考虑多种视角,有时候需要进一步地观察、访谈或推敲,不可以鲁莽决断。例如,在一个有关“在积木搭建活动中培育儿童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教师研究者多次发现有一组儿童(两个男孩)每天都选择用乐高积木搭建同一座大楼,而且下课后他们每次都会对自己的作品“发起猛攻”,全部推倒。教师研究者起初以为(猜测)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具有潜在攻击性,而后来通过反复观察以及与他们聊天得知,他们是在寻找自己作品中的弱点,以便努力改进,使其具备更强的抗撞击能力。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有些结论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而有些会在预料之外。有时候,教师研究者对资料的解读不仅仅是依靠现有研究资料的分析,还要立足于以往的经验,因为教师毕竟是“在现场”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在进一步提供新资料(根据)之前,不可以超越资料提供一些没有根据的结论。为了避免资料解释的过度狭隘,教师研究者可以邀请同事近距离接触你的研究资料,分享你的研究发现。
三、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在我们所接触的课题设计中,还会发现一些其他问题:研究范围过大,没有聚焦,“题目―目标―内容―方法―成果”不一致,情报研究不够全面深入,核心概念不准确,研究内容的关联性、逻辑性不强,研究时限的随意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41-02
一、设计理念
旨在通过提供丰富多元的文本及画面,以听声赏图、品词析句、创作交流等形式,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研读、品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教师关注阅读策略指导,渗透比较阅读的思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描写春雨、赞美春雨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体会“淋、滴、洒、落、飘”等词的妙处,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
四、教学难点
丰富词汇,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五、课前准备
(一)课件。
(二)小白鸽、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
六、教学过程
(一)赏读《春雨的色彩》,提炼春雨的美。
1.听声感受声音美。
(1)感受春雨声。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春天的礼物,你们听!(课件播放春雨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指导朗读。
师:谁来模仿一下春雨声?(沙沙沙,沙沙沙……)
【设计意图】春雨声,声声入耳。通过模拟声响,营造了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感受春雨的悦耳,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2.赏图感受形态美。
(1)体会春雨的形态。
师:春雨听上去那样柔和,那看上去又是什么样儿呢?你们瞧,(课件出示春雨图)在你眼中,春雨像什么呢?(出示:春雨像_________。)
学生自读《春雨的色彩》,找一找楼飞甫爷爷眼中的春雨像什么。(出示: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2)指导品读。
【设计意图】春雨图,赏心悦目。通过观察画面,想象说话,感受春雨的形美,自然引向文本的阅读欣赏。
3.读文体会色彩美。
(1)师:春雨的声音那样动听,春雨的样子那样可爱,小鸟们也被春雨吸引来了,它们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出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读《春雨的色彩》,找一找小鸟们眼中的春雨各是什么颜色,交流。
(3)师:春雨的颜色真丰富!你喜欢谁眼中的春雨?
(4)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小鸟们的对话。(准备头饰)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个性化表演读,提供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空间。
(5)师:小朋友真会读书!老师仿佛看见春雨落到草地上,落在油菜地里。(课件突出“落”字。)小朋友,你感受到春雨是怎样落下来的呀?(指导读好带“落”的句子。)
(6)师:春雨就是这样的温柔,你还注意到春雨有哪些轻柔的动作?(突出“淋洒滴飘”四个字。)
(7)师:春雨多像一位手法娴熟的魔术师呀!她让雨丝落向草地,淋在柳枝,洒向桃花,滴在杏花。落在油菜上,又飘向蒲公英花。(点击出示图片)这些植物因为有了春雨,显得生机勃勃,散发生命的色彩!让我们用美美的朗读来夸夸春雨!
【设计意图】品词析句,辅以多媒体的配合,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
(8)师:春雨听了你们的夸奖呀,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她落满了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赶紧去寻找她的足迹!
(9)(播放课件,展示雨后植物的色彩。)师:雨后的空气是那样清新,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瞧,梨花晶莹透亮,牡丹精神十足,迎春花娇小可爱,梅花散发清香,春笋冲破泥土,蘑菇撑起小伞,紫玉兰在枝头绽放,郁金香举起欢乐的酒杯……此时此刻,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补充积累描写颜色的成语。)
(10)师:春雨的色彩这样丰富,你最喜欢春雨的哪一种颜色?当回小诗人夸一夸春雨。
(出示:春雨是( )色的。
你们瞧,
春雨( )在( ),
( )就( )了。)
【设计意图】把春天各种颜色的植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鼓励学生想象,创造自己的语言,在生成中进一步感悟春雨的色彩美。
4.交流体会心意美。
(1)师:其实春雨本无色,但春雨滋润万物,不知不觉中,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此时此刻,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出示:春雨,我想对你说……)
(2)师引读《春夜喜雨》。
(3)师:春雨就是这样默默地装扮春天,让世界五彩缤纷,让我们赏心悦目,它不仅声音美、形态美、色彩美,更是心——意美。
【设计意图】辅以问题情境,引入已学古诗《春夜喜雨》,层层递进,深化学生对于春雨心意美的感悟。
(二)辅读《春雨沙沙》,发现春雨的美。
1.师:楼飞甫爷爷笔下的春雨是如此美丽,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诗。(出示诗歌《春雨沙沙》。师配乐范读)。
2.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小诗,用笔画出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交流。(师参与讨论。)
3. 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感受,老师结合板书,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春雨的某一个方面感受春雨的美。
预设一:声美——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预设二:形美——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预设三:色美——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预设四:意美——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4. 师: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小朋友一定能将春雨读得更加有滋有味!(生练读。)
5. 师生合作品读小诗。
【设计意图】引入的诗歌在内容上与前文相呼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由扶到放,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交流中再次深刻感悟春雨的美。
(三)推荐阅读《春雨》,延伸春雨的美。
1. 师:春雨细如丝,春雨贵如油,春雨美如画!你们听,这细细的春雨又下起来了。(师配乐朗诵赖松廷的《春雨》片段。)
2. 师:这是赖松廷爷爷笔下的《春雨》,喜欢的话,课后自己把这篇文章美美地读一读,然后交流。
3. 师:不光作家爷爷喜欢春雨,诗人、摄影师、画家……他们也喜欢春雨。这不,小小音乐家也来了,你听!(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出示歌词。) 想唱的小朋友一起学着唱!
4. 在音乐声中老师小结,并布置作业:今天,我们走近春雨,欣赏春雨,春雨的美一定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之中。课后,请爱画画的小朋友,用笔画一画春雨,想当小诗人的,用笔写一写春雨,想当小摄影师的,用相机拍一拍春雨……让我们把春雨的美,种在心里。
【设计意图】教师配乐诵读散文《春雨》片段,勾起学生课后阅读的欲望,让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学生在优美的歌词中再次感悟春雨的美,在轻快的旋律中走出课堂。
【课后点评】
(一)教者在选材上有自己的思考,《春雨的色彩》、《春夜喜雨》、《春雨沙沙》、《春雨》和《小雨沙沙》,这是一种主题阅读欣赏的结构方式。在文体上有散文,有古诗,有现代诗,还有音乐《小雨沙沙》,歌词优美;在文本的解读上,关注了春雨的声音、形态、色彩和心意,及其内在的联系。儿童在阅读中欣赏春雨,亲近春雨。
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自2009年全面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力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授权单位的建设发展迅速,已从2005年以在职人员非全日制培养为主的21家快速发展到2015年12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培养为主的86家。规模扩张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本研究将从质量保障的角度入手,分析和讨论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常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2.分析与讨论
2.1 学制设计
2005年我国首次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对象主要是面对在职体育专业工作人员,学制一般为2年。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招生对象进一步扩大到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学制依然是以2年制为主。很显然,生源入学前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应届本科毕业生明显缺乏体育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和认识体育实践中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出现跨学科、专业报考和调剂的现象日益明显,他们中有不少是非体育学种类的本科专业学生,诸如英语、计算机、法律等种类的专业,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关于这类考生的体育专业知识储备及体育运动实践经历显然存在严重不足。由此可见,在面对应届的体育专业本科生和跨专业报考或调剂的非体育专业背景的本科生,2年的研究生学习和培养能否顺利达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实践越发感到压力的存在。
2.2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很明显,在2年制培养的时间条件下,相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在不超过1年时间内,要完成10余门学位必修课程和数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及其他教学要求,再加上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其难度远远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同期培养的难度。这当然也偏离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从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执行的情况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时间一般以一个学期为主,通常安排在第3学期。实习时数缩水(尤其对于应届本科生),课程学习折扣,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2.3 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然而,在实践中,问题却没那么简单。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3.1 论文选题
科学研究提倡学科交叉与借鉴,相互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手段与方法,进而拓展本学科研究的思路,开展创造性研究,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然而,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学术论文而言,还应当满足学位申请的特殊要件,即证明其提交的学术(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其所申请学科、专业(领域)和学位层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从学理上看,学位论文的选题允许跨学科或交叉,但必须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核心要素,即是研究所申请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难点是如何理解“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的内涵。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领域)选题的现象日渐频繁,呈现“随意性”特征。比如,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领域内选题,运动训练专业领域的专业型研究生在社会体育指导领域里选题等。在学位论文答辩时,很难就其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判定。
出现上述选题“偏离”主修学科、专业(领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跨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是个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跨学科、专业的考生总是烙着其原来所主修学科、专业背景的印迹,由于缺乏对现修学科、专业的深入了解,不得已而选择了二者的“交叉领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交叉选题都是恰到好处的,即能够准确地把握攻读学位的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或实践问题。其次,导师的学历背景和研究兴趣也是个重要原因。导师的学历背景是先决的和稳定的,然而,导师的研究兴趣可能是多样的、动态的,有时,其所获得导师资格的学科、专业(领域)与本人最具优势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并不一致。学生随导师选题又是个常见的培养模式。
2.3.2 论文价值
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中,如何甄别学术型与专业型论文,仅仅查看“教研[2009]1号”文件是不够的。其难点在于对专业学位论文各类形式判定标准的把握上。比如“典型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符合要求的,有无便于操作的标准或规范来观测等。现实中,为了避免“麻烦”,通常是参照学术型论文的格式选题开展研究,适当地“降低”一点要求,完成论文答辩。这样以来,就印证了社会上流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说法。这与国家设置专业学位时提出的“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精神相违背,也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2.4 导师遴选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此,导师的遴选至关重要。导师的遴选一般是由招生单位审批的,通常一名导师只能允许在一个二级学科、专业内取得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资格和一个专业领域取得招收专业型研究生导师资格。同一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遴选条件因所在单位不同而不同,但在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资格的专业特质上应当是一致的,只是量的增减。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上,存在突出的两个问题。
2.4.1 导师的学科、专业背景
导师的学科、专业背景是导师遴选的基本前提,突出体育实践经历与能力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遴选的关键。这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领域设计和培养特点密切关联。然而,在导师遴选实践中,过分强调候选人的学术经历和水平,而明显忽视其体育实践经历与能力的考查的现象却十分明显,这在非体育单科性院校中表现的尤为普遍。比如,有的候选人,科研水平较高,承担了不少课题,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却不能承担任何一门体育运动项目的课程教学,被批准成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如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领域)。这很显然,不利于研究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问题
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设置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4个专业领域。其中,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竞赛组织与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或联系密切,各有侧重,这也反映了体育学科的特点。是否允许在两个不同领域同时参与导师资格遴选的问题,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把握标准不一。不少非体育单科性院校一般只允许在一个专业领域取得导师资格(与其他专业学位导师遴选条件保持一致)。这一做法,并不利于导师队伍建设,有悖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当然,允许交叉是有条件的,必须提供可证明的成果资料和经历要件,应当从难掌握。
3.对策与建议
3.1 合理设置专业学位修业年限与实践教学要求
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建议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制设置为2~3年。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定,对于应届生必须是修学3年,且不少于1年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往届生可为2年,且应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这样,可以保证应、往届考取的研究生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完成各项学业要求,同时,也节约了具有一定体育实践工作经验的研究生的学习成本。对于往届生的界定是必须在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体育实践工作(含管理)一年或以上。对于跨体育学科考取的研究生应当按3年制培养。
3.2 强化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规范性
培养单位应根据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规范专业学位论文要求。进一步明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是围绕所学专业领域进行。鼓励跨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但必须体现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属性或应用价值。
3.3 加强专业学位导师资格遴选的规范性
鼓励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订评定条件,分类评聘,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在设计遴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时,除了按要求达到一定的学术条件外,强调必须具有较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
3.4 开展教研交流,不断总结经验
建议由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学位授权单位承办,定期召开以体育硕士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及时研讨和总结培养单位在体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现的实际问题;实现经验共享,互通有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5 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小学英语整体设计设计策略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众多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就某单词、词组进行枯燥的机械训练。各教学环节间过渡生硬,给人琐碎、不完整的感觉,这类教学设计直接导致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细究其因就是教师缺少对整节课的“整体设计”。笔者认为,在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应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流畅性,避免破坏教学主线和教学情境,达到对学生的兴趣、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等多方位的整体教学。
一、“整体设计”策略之“主线篇”
“主题”或“话题”是现行英语教材中客观存在的教学资源。面对这样现成的教学资源,我们不应仅仅看到它的表面特征或基本功能,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它、开发它,力求得到更多、能够激发起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热情的资源,譬如借助主题创编一条贯穿全课的主线就是整体教学设计的有效开场。这条主线犹如电影导演设计的故事线索,逐步带领学生走向学习的。当然,它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基调、风格。
1.“开门见山”式,直入主题,简单形象。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5A Unit 9 Shapes的A板块时(案例见《江苏教育》2007年第9期的本人文章),笔者便运用了“开门见山”式主线设计,先和学生用“What can you do?”进行对话,顺势引出“I can draw”,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形状的简笔画,从而形象而巧妙地呈现了本课主题兼新单词“shapes”,接着利用让学生画出物体轮廓的方式逐一新授单词triangle、rectangle、square和circle,最后仍然围绕课文插图中的形状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整个设计的主线为“主题引出――新单词的学习――课文学习”,清晰明了,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设疑探究”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小学生而言,好奇心往往能够促使他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在这种欲望和兴趣的驱动下,去探究,去思考,去学习,去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普遍心理,结合主题和所学内容巧妙设置一些“疑团”,而随之展开的一步步探究学习则成为一条为学生释疑解惑的线索,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寻求答案,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以5A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的A板块语篇教学为例(案例见《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年第12期的本人文章),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语篇整体性教学法,在课一开始就围绕话题“friends”,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eter?”,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学生纷纷举手发问:What’s his name?Where’s he from?How old is he?What subjects does he study?What’s his hobby?等等,笔者将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开始播放视频解决其中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再通过整体阅读A板块语篇进一步寻求答案,最后进入复述或复述课文大意的笔头练习等深层次的学习。
“设疑探究式”设计遵循了“呈现疑团――主观预测――探究学习――揭晓疑团――深入学习”的发展主线,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整体教学设计策略。
二、“整体设计”策略之“重难点篇”
1.难点前置,先入为主。
在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王蔷,2011)研究表明,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前二十分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接受能力较强,教师应尽量在这一时段内解决一节课的难点内容,做到“先入为主”,这样从整体教学设计角度而言便比较得当地处理了难点,而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难点知识。
笔者在设计《新标准英语》Module 3 Halloween A部分对话教学时(案例见《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年第2期的本人文章),便将文本中的新单词“scary”和词组“scare the people”这两个在读音和词义两方面都较难掌握的内容安排在课堂开始后十分钟左右,笔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猜谜游戏”环节和学生玩了一个“吓人”游戏。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笔者迅速地从包内取出画有骷髅头的衣服穿上,在学生睁开眼的一刹那,装鬼扑向学生,学生自然地都发出了恐惧的喊叫。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真切体会到“scary”和词组“scare the people”的含义。
其实,“难点前置”是每节课的设计依据,但在整体教学设计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从整体把握了教学重点的时机才能保证整节课的整体性。
2.巧用“三步法”,有效突出重点。
在进行整体设计时,首先要找准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其次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突出重点。笔者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三步法”,即“呈现――操练――巩固”来实现重点的落实。以6A第三单元的重、难点内容“Be动词的过去式”为例。
第一步:呈现。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因此在呈现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便于学生理解。笔者先通过呈现时间8:40(此为开始上课时间)引出旧知识“now”,在呈现时间8:35引出新词组“just now”和“a moment ago”,然后板书句子:“8:40―now― I am in the classroom now. 8:35―just now―I was in the office just now.”学生通过看板书初步感知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句型区别。
第二步:操练。笔者拿出手机,先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再放到电视机上,引导学生说以下句子:The mobile phone is on the TV now. It was on the desk just now(a moment ago).这些新语言知识最终还是要在对话中操练,因此笔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逐步展开和学生的对话,引出句子“Where is ...?/Where was it just now?/Where was it a moment ago?”为下一环节的巩固打下基础。
第三步:巩固。巩固环节的学习任务不应是教师主宰的问答对话,相反,应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重点知识(新知识)的应用情景,并积极调动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后将语言输出。笔者在新授完“was”后设计了如下对话,让学生完成填空。
It’s 4:00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Peter is looking for his football.
Peter:Mum,where is my football?
Mum:It’s in your study.
Peter:No,it isn’t there now.
Mum:But it was there yesterday.
Peter:Yes,it was near the door a moment ago.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想象力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只有精心设计,提问才有实用价值。要想做到有效提问,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层层深入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我在讲《卢沟桥的狮子》中设计的一组问题是: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5.这座桥为什么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你怎么评价和它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个问题是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知识、语言、情感、思维等方面都产生了整体的效果。
二、“吃透”学生,面向全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吃透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教学,让学生在现有认知状态下深化、提升,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情况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给学生以思维的引导。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摸准学生的心理与思维障碍,在出现障碍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引爆学生思维,启动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因为看谁的手举得高、举得多,或谁坐得端正、谁在走神而进行奖励性或惩罚性的提问。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针对哪些学生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他能回答什么问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例如上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的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式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可以对一些学习有困难、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提问。也许叫起来发言的学生还是支支吾吾的,往往只能说上一点点,然后针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及时“纠错”补充。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两个问题的提问要从中等生开始,再逐层请中上等学生补充。在课堂中应经常追问:“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和他不一样的请举手。”……这样面向全体,各有侧重,使得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问题开放,想象丰富
关键词:问题导向;运筹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101-03
一、概述
运筹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交叉性强的一门科学;运筹学是平行于数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级学科,又被称为管理科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运筹学被提出以来,它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在国际上收到了广泛重视,并应用于军事、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该课程被设立为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定量分析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己完善,但是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运筹学没有动力。
在本科教育中,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将运筹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也有很多关于《运筹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其主要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法目前在经管类专业课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应用于运筹学这类以数学建模为手段的基础课还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与考核办法。
二、目前高校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点与培养目标不符
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推进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中,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来讲,每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每一个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应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型”展开。
目前高校对运筹学的教学目标有两大类,一类是重视数学推导演算的理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多用板书和传统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且学生除了用笔算推演外,不会使用Excel,Matlab等软件来求解运筹学问题,因此没有办法把这门课学习的内容有效的应用于解决专业问题上;另一类教学目标是单纯重视运筹学的实用性,这种教学方法多以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用Excel和Matlab对已知问题进行求解,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并不能掌握运筹学的建模原理与方法,不能把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上。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高校中有很多专业开设《运筹学》课程,但所学内容不针对专业所需,而是根据运筹学基本知识体系讲解的(如表1所示),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内容没有办法讲解的面面俱到,很多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没有办法讲解透彻。
(三)考核方式不灵活
目前,很多高校运筹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综合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且往往采取闭卷的考试形式,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运筹学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多,手工计算量大,因此期末考试不及格的人数较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优势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提出问题为教学主线,能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改变学生对运筹学课程的印象,改善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提出生活中存在的开放性题目,让同学们思考,并运用现有知识体系进行一轮尝试性建模活动。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一轮建模活动,并通過求解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丰富了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是教学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运筹学课程考核单一的现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问题分组讨论、研究成果展示、课堂表现、作业、笔试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运筹学知识求解现实问题,不仅要有定性描述,还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运筹学教学模式
(一)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精简为四个部分:线性规划模型,整数规划模型,网络与配送模型以及库存模型,如图1所示。调整后的运筹学教学内容更具专业性,有利于深入讲解与专业相关的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用于解决专业问题。
(二)教学流程设计
基于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研究,并充分考虑我院运筹学教学现状,对运筹学教学过程及组织方式进行设计,将教学过程分为“问题设计与提出——组织分组讨论——重点与难点讲解——小组汇报点评——总结评分考核”五步,如图2所示。
1.问题设计与提出
结合问题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及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适当开放性案例分析类题目,设计出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在理论讲解前将问题发放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设计的具体问题如表2所示。
2.组织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对小组进行分工,在小组展示后在小组内部进行不记名投票,投出在小组中贡献最多的三名成员。以小组表现和小组投票结果对小组内每个成员打分。
3.重点难点讲解
以开放性问题切入点为导引从建立模型,到求解模型的过程进行深入讲解。
4.小组汇报点评
各个小组汇报成果,从建模求解的完整性与创新性两个方面对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评定。对优秀的研究报告进行整理,尝试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5.总结评分考核
适时进行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具体方案如下:出勤情况占10%,小组展示40%,笔试占60%。其中,优秀且具有创新性的小组展示将被推荐为大学生创新项目,并运用与毕业论文撰写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目前在高校物流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方法单一呆板、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贯穿整个运筹学模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各种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物流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应用型、創新性、专业型”人才的目标应是一种探索。
关键词:设计;小学数学;创新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在课堂设计上有了新的策略和建议。因此,这将有利于完善新的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在众多课程中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数学教师要明确设计目标,制订合理的方案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的方式存在错误、教师调动不起课堂气氛,导致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没有明显的改变和完善。因此,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课堂的现状。对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根据这一点制定对策。比如,教师讲解应用题的时候,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进行提问,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自然不会忘
记,所以,学生会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
数学课堂的设计并不是仅仅是教师一个人来完成,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必须要做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并且教师只有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数学教师可以创建情境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总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当地改变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教学,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融入这种教学方法,像教师要讲解图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图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与课程相关的图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数学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采用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并在讲课时对学生用和蔼、亲切的态度,这时就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课很有乐趣,也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和改善,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数学课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数学课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