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高原上踢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财经
  • 2024-12-13
  • 93
  • 更新:2024-12-13 17:12:17

每当国足要在主场迎战强敌,有一种声音一定会第一时间出现:主场选在高原上,甚至有球迷戏言应该在拉萨迎战对手。纵观世界足球历史,高原确实是以弱胜强发生率最高的地形,梅西率领的阿根廷、五星巴西都在高原上吃过亏。

(图)里皮执教国足首秀,就是在昆明拓东体育场迎战卡塔尔

大多数球迷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在高原战胜强敌的希望要大些。为什么大多数球员都觉得高原作战很难,高原上踢球对于球员意味着什么,高原上踢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得克服高原反应】

首先我们得确定一点:研究“高原上踢球是怎样的体验”有一个隐藏语境,即一切都是以平原为参照的。所以,首先让我们来界定两个概念:什么是平原,什么是高原?高原上踢球与平原上踢球所有不同的感受、体验,都要从两个概念上追根溯源。

地理学上平原的定义如下: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以较小的海拔高度来区别于高原。

高原的定义是这样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从二者的定义不难看出:平原与高原最大的区别,主要来自于海拔差距。所以,要研究高原上踢球与平原之间的不同,我们首先得抓住这个主线:海拔大幅升高会给气候条件带来什么影响?

首先是气温,不考虑其他因素,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大约会下降6摄氏度。其次是气压,海拔3000m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降低100Pa,海拔上升1000米气压降低10000Pa。海拔上升还对其他气候因素有影响,但对足球比赛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就是气温和气压。

气温的影响就无需仔细解释了,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6摄氏度,6度温差每一个人都需要适应时间和过程,运动员也不例外。假如真像部分网友建议的那样把主场放在拉萨,拉萨海拔3685米,只考虑气温这一个因素,它就比沿海地区低20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温差对于任何人都够喝一壶的。

但对于足球运动员而言,比六七度温差更难克服的,是气压差所带来的空气含量减少。气压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我们可以相对狭义的把它理解为:一个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空气的重量。如前文所言,海拔上升1000米气压降低10000Pa,10000Pa约等于0.1公斤的压力。换句话说,海拔每上升1000米,单位面积内空气的质量就下降0.1公斤。

0.1公斤的空气有多少?很多很多。无论海拔怎么变,空气的构成比例是不会变的:氮气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杂质 0.03%。但空气总量的减少,意味着21%的氧气总量也会减少。

相比气温这个因素,氧气可以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甚至运动类型的区分,就是以氧气条件作为标准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大环境气温低,球员还可以试图利用社会条件做补偿,但氧气含量降低,等待着耗氧量巨大的球员们的——首先将是高原反应。

以一个个体为例,在平原地区,假设球员甲吸一口气可以跑三步,但是在高原上,他吸一口气的氧气含量可能只有平原的70%。但该运动员在平原长年累月训练已经形成了下意识的生理机制:即一口气跑三步。这就意味着该球员一开始就处于缺氧状态,他跑的步数越多,跳的次数越多,身体愈发缺氧。

缺氧会带来哪些生理反应呢?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氧气对于人体有哪些作用。首先最重要的是新陈代谢,人体摄入的食物要转化成能利用的能量,都需要氧气参与;其次,氧气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十分重要。从器官上来说,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器官,据测定,脑重占全身体重的1/50,而耗氧量却占全身总耗氧量的1/5!

知晓氧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我们就很容易对应起所谓的高原反应的症状了。大多数人高原反应的初期症状,首先是脑袋胀痛,头疼欲裂。这就是大脑明显缺氧的表现。其次,相当多的人上高原后食欲不振,吃进去的东西没法正常通过消化转化成能量。再者,高原反应一般还伴随着人体免疫力下降,一些其他的并发症这时候很容易乘虚而入。

高原反应有多夸张有多难受?笔者2017年带我母亲去了一趟拉萨,经由西宁转拉萨,由西宁正式踏上高原。同一节车厢有一对上海夫妇,一开始生龙活虎跟我们聊得很愉快,随着海拔攀升,两个人逐渐失去生气,后来直接卧床不起,捂着头哀号……一到拉萨火车站,买了回上海的机票后立马赶往机场。

【职业球员,可不能就地撤退】

走马观花的游客到了高原可以原地撤退,而等待着职业球员的——可不是慢条斯理的休养生息,而是一场90分钟的恶战。多数人上了高原本来就会有高原反应,职业球员的责任和使命要求他们尽快调整身体状态,然后全身心投入比赛当中。

单是四平八稳的平躺在床上都可能不舒服,高原球场踢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全身一进行剧烈运动,本来就缺氧的身体缺氧程度会进一步加剧。剧烈运动中缺氧啥感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学体测1000米冲刺时那种感觉,大腿要往前顶感觉有一千斤重,巴不得有八张嘴可以喘气。

1000米体测一般最后200米就是无氧,我们的身体就处于无氧状态——足球运动员类似的感觉,是90分钟比赛的最后20分钟。在高原上踢比赛,脚底下和身体整体的感觉,从第一分钟开始就像平原上踢到了80多分钟。就拿昆明拓东体育场来说,昆明海拔1800米,氧气比平原要缺少20%。

除了外界看得出球员疲态尽显之外,运动员本身很容易出现“错觉”。这种“错觉”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自己不是自己了;二是皮球也“变了”。

“自己不是自己”怎么讲?比方说队友给自己传了一个有提前量的球,一般来说自己肯定追得上,可一到高原就慢了一步。除了步子更沉步频变慢之外,大脑由于缺氧严重,整个人的反应也变得迟钝了。所以高原作战球员经常有一个内心独白:“不应该呀?这球平时闭着眼睛也能接着呀……”

同一颗皮球,一到高原上它就彻底“变了”。首先是球速的改变,其次是皮球的飞行轨迹改变。球速变快相对好理解一些,高原上地心引力更小,同样的力量传球球速自然比平原上快。这一点理论上球员可以通过适应进行调整。

可高原上皮球诡异的飞行轨迹,简直就是中卫和守门员的噩梦。足球在高原空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比较小,加上由于球旋转引起的球体周围气流压强差小,旋转、弧线都有很大的改变。几乎所有球员都只是偶尔上高原踢一场比赛,皮球的旋转和弧线短期内很难总结出规律。

所以,当中卫一次又一次看着皮球落点从自己头顶拐弯到前锋脚下;当对方前锋很偶然的射进世界波的时候……所有人也只能很无奈的苦笑。

2011年7月份中国队在昆明被老挝进了两个球,究其原因,那场比赛的中卫李学鹏和杜威都谈到了皮球飞行的“诡异”。李学鹏说:“比如第二个球,如果在平原比赛,绝对不可能漏顶。肯定第一点就卡掉了。”

李学鹏还讲到一个细节,“后面对方门将开大脚,我跟杜威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上去争顶了,就怕争顶皮球控制不好,飞到对方脚下,让人家打反击。”杜威在接受采访时也证明了这一点,“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争顶的时候不发力,争取用头把皮球轻轻地顶到附近队友的脚下。”

正因为高原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所以每当国足要踢强敌,那个声音就会迸发出来:上高原!有人甚至建议把主场设在西藏拉萨,在海拔超过3600米的拉萨踢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017年9月24日,淄博星期天队真的体验了一把。

2017年中国足球协会业余联赛总决赛四分之一决赛首回合,淄博星期天做客拉萨挑战拉萨城投队。当时比赛场地的海拔是3658米。淄博星期天为了适应提前一周抵达拉萨,客队的大巴、酒店客房和健身房都配备了弥散式供氧设施。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专门派出两名医生24小时陪护球队,并每天对全队进行两次体检。
即便这样,晕头转向还是大多数淄博星期天队员的常态。比赛一开始,客队队员最常见最大声的呼喊声是“氧气氧气!”赛区工作人员沿球场边线放置了许多便携式氧气瓶,为了保障球员体能乃至于身体健康,比赛每15分钟设置一次补氧环节。每到此时,淄博队员几乎人人氧气瓶不离手。

赛后当记者提出采访请求时,淄博星期天队的教练和球员都以“说不动话”为由婉拒。这要在平原上肯定会被视作态度问题,但在拉萨在青藏高原,真的是每说一句话都是巨大的消耗。

有研究表明,在海拔过高的地区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对球员的身体机能造成一些不可逆的伤害。对此,国际足联2007年5月27日通过了一项决议:为更好地保护球员健康,从即日起禁止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方举行国际足球比赛。但是,这一决议很快引起一些南美国家的抗议,其中玻利维亚在海拔3659米的高原主场6-1击败过梅西率领的阿根廷队,他们抗议声最大。

为了证明在高原踢球并不影响运动员健康,时任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2007年6月1日在海拔5272米的雪山顶进行了足球比赛,以抗议国际足联近日做出的高原禁赛的决定。

(图)梅西在高原上踢玻利维亚,明显感觉喘不上气来

经过40分钟激战,总统府联队以10-3获胜,莫拉莱斯贡献了4个进球。莫拉莱斯赛后表示,他希望通过这场比赛向国际足联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足球比赛完全可以在高海拔地区进行。

后来,国际足联真的取消了那一决议。所以,世界足坛“在高原击败强敌”的美梦才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