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鹏峰发署名文章:以"强县域"行动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 文学
- 2024-12-17
- 122
- 更新:2024-12-17 21:31:35
科学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
以“强县域”行动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何鹏峰
★
根据《县委常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计划》安排,2023年9月至11月,由我和分管领导、农业农村、住建、乡村振兴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组成调研组,以“科学稳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以‘强县域’行动引领城乡融合发展”为课题,深入乡镇、部门和有关企业,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现状及做法成效
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高质量发展各项部署要求,以乡村振兴为载体,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全面优化县域经济布局,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静宁县作为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到2021年2月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八年艰辛历程,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合力攻坚,16.09万人历史性地撕下了贫困标签,3名个人和2个集体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4次被评为“好”的等次,连续两年在国家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静宁县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552元和10746元,与2019年脱贫前相比分别增长19.9%、24.5%。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决守牢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高位推动夯实支撑保障。接续推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延续攻坚期内指挥、帮扶、责任和监督“四大体系”,组建成立乡村振兴五大专班,优化完善12个专责工作组,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落实任务书、扣紧责任链、制定作战图,做到精准指挥、尽锐出战,推动形成踏实干事、善作善成的良好环境。二是创新路径守好返贫底线。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探索推行“十步动态管理法”“四圈管理”等模式,扎实开展“十聚焦十到位”等行动,严把走访排查、动态监测、精准识别、措施落实、风险消除五道关口,实行“六必访”“六必查”“七不消”,组织开展7轮“全覆盖、地毯式、无遗漏”的防返贫集中排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监测、及时帮扶,全县共有监测对象3442户1.49万人。全面落实产业、就业等“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全县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到70.86%。三是建章立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始终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强化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因病返贫致贫防范、农村住房保障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护四项机制,“三类户”和农村低收入人口享受“三重保障”政策实现全覆盖,农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得到了全面巩固。四是内外联动做好协作帮扶。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社会帮扶等制度,及时根据形势任务变化进行动态完善。持续压实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以及乡镇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主动加强与天津市武清区和中投公司对接汇报,争取中投公司和天津武清区财政援助资金5.49亿元,帮助转移就业8422人。加强协作共建,助力打造“一县两园”和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消费额3.1亿元,实现了先进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落后地区的梯次转移和有效流动,实现了互促共赢目标。五是扎实推进五大振兴。提质增效推进产业振兴。坚持精准发力,立足“果牛菜”三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链,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果品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静宁苹果”先后荣获8张国家级名片、17项大奖,品牌价值达到161.3亿元,2022年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荣获世界地理标志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品牌。同步构建十亿级“平凉红牛”、五亿级“特色蔬菜”产业链,牛饲养量达到18.7万头,蔬菜种植达到10万亩以上,聚力打造全国苹果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全国肉牛优质生产繁育加工集群、全国农副产品营销加工基地。引育并举推进人才振兴。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全方位打造“静宁果农”劳务品牌,坚持把“归雁工程”作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驻外服务站10个,洽谈归雁项目84项113.2亿元,落地建设42项,完成投资35.69亿元,全县上下招才引智、大抓项目的氛围更加浓厚。质效双提推进文化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塑形与铸魂两手齐抓,扎实开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等理论宣讲和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更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监管并重推进生态振兴。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示范建成6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适应现代生活、体现乡土风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点面结合推进组织振兴。加强和改进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盯乡村治理,改造提升村级活动阵地28个,培育“乡村振兴好书记”30名,创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点33个。深入开展乡村“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和“一老一小一困”关爱服务行动,探索“五治融合”模式,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模式,全面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六是统筹一体推进城乡建设。抢抓国家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重大机遇,以城市更新为牵引,聚焦城市发展短板,谋划城市更新项目69项81.11亿元,建成投运成纪文化广场、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公园,加速推进南河绿地运动健身长廊等市政项目,新开续建城区道路14条6公里,改造老旧小区11幢6.4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6.1亿元。大力度推进拆违治乱,拆除涉违涉临建筑6.81万平方米,城市形象品质明显提升。统筹推进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发展的义务教育,新建第五幼儿园,实施平凉机电工程学校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项目,维修改造乡(镇)寄宿制学校校舍附属设施,增补学位园位2070个。紧盯医疗机构“三个一”、医疗人员“三合格”、服务能力“三条线”标准,建成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3个、市级重点科室3个,对1个县级公立医院、24个乡镇卫生院和333个行政村卫生室实施基本医疗稳定达标动态监测,配备执业(助理)医师393名、全科医生120名。积极建设“村级互助幸福院”,改造治平雷沟小学、八里高城寨村部,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个,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有效满足。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农业产业弱质化明显。产业发展低层次、低质量、低效益的特征依然比较明显。结构不优。与国际、国内苹果产业发达地区相比,静宁苹果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仍处在成长期和调整优化期,加之人老、树老、品种老“三老”问题比较严重,产业质效亟待提升。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随着现代栽植模式的推广、乔化果园的逐年退变,老龄低效果园逐年增多,传统优势逐步弱化、更新改造迫在眉睫。以红富士为代表的主栽品种占全县栽培面积的95%,且早中熟品种占比不到2%,晚熟品种成熟期过于集中,形不成错茬上市,加大了市场销售压力,不利于品牌宣传,尤其在全国苹果丰产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规模不大。年出栏肉牛5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户比重大,出栏10头以上规模化大户、集约化企业肉牛养殖所占的比重小,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育肥基地还没有充分发挥优势,总体仍以农户分散饲养和集贸市场销售的方式为主。除了昊康牧业、雄康牧业等5个养殖基地,其他都在千头以下,百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只有60个,辐射带动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蔬菜产业除了界石、细巷,以及今年布局建设的司桥等几个设施基地,其他乡镇还没有形成规模体量,同时日光温室占比少、反季节蔬菜供给不足,冬季自给率仅占10%左右。体系不全。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如乡村振兴牛肉冷链物流还未投用,肉牛屠宰、精细分割等环节仍然存在空白。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三品一标”产品少,上市难、优质不优价,目前全县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有机农产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39个,总量依然不多,“特”“优”效应发挥不充分。服务配套跟不上,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农村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同质化问题突出。带动不强,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1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15户、市级44户,绝大多数小而弱,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的占比不高,其中运营一般的498个,未运营的30个,分别占总数的35%和2%。加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带动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因缺乏有效激励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还未真正打通,农业企业发展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是基础设施低效化运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仍然突出,城与城、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交通设施滞后。静宁地处西安、兰州、银川几何中心,区位条件优越,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苹果种植基地,西北最大的包装产业基地,同时又是人口大县、消费大县,人流物流车流密集繁忙,但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主要以高速公路为路网结构,境内无高速铁路、机场,省市县全力争取的定平铁路进展缓慢,仍在开展线路选址、勘察设计、线型优化等前期工作,交通条件亟需升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乡镇通三级公路率仅54.2%,较“十四五”末80%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村组道路还有337公里需要硬化,一些通达通畅公路由于养护不到位,畅返不畅。市政设施滞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速度不快,城市更新推进力度不大,老城区改造提质和新城区开发建设还有短板,棚户区改造、城区集中供热、内涝治理、雨污分流、背街小巷改造等市政项目推进不快,威戎、甘沟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便民设施还有短板,停车场、充电桩、便民市场、公厕等服务设施不完善,西城区农产品集散中心项目进度缓慢。城乡安全饮水保障水平较低,引洮供水、净水厂等项目,只覆盖城区和个别乡镇,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设施管道老化严重、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县城管理粗放,车辆乱停乱放,人车混行、闯红灯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业设施滞后。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水利化程度低,农业灌溉水源不足,高稳产农田地少,抗灾保丰收的能力不强,“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格局尚未有效改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薄弱,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0%,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市4.1个百分点,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大。受地理条件制约和传统耕作模式影响,农业机械装备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机械日常维护与管理缺失,相当一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由于管护措施不够到位,管护的责任不到人,管护的资金不落实等原因,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有人建、无人管”,边建边毁、重复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重点对象动态化新增。农村居民返贫致贫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全县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中因病、因残的占到一半以上,稳定消除风险难度较大。监测不到位。“三类户”的基数相对较大,“踩线”脱贫的群体占有相当比例,已脱贫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自主发展、长远发展的能力还有欠缺,因灾、因病、因意外事故导致返贫的风险很大。政策宣传还需要接续发力,部分群众对“一键报贫”知晓率不高。一些“四支队伍”、村组干部对防返贫监测工作不熟悉,对监测标准把握不精准,网格员发挥作用不充分,入户排查不够精细,对“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风险、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情况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将“三类户”纳入监测范围,存在“应纳未纳”和“体外循环”现象。一些村的报表由乡镇干部代填,一线数据掌握不及时,部分农户收入测算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影响后续政策落实。帮扶不精准。个别监测户“一户一策”制定不精准,帮扶措施单一,帮扶效果还不明显。个别驻村帮扶干部对自己承担的职责不清,帮扶谁、帮什么不知道,对村情户情不熟悉,村里实施的项目、需要整改的问题都模糊不清。一些帮扶干部驻村不住村、驻村难住村,个别驻村帮扶干部没有落实生活补贴。增收不稳定。今年以来,受霜冻冰雹、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和牛羊价格下滑等市场波动影响,脱贫人口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前三季度,第一产业总量为26.07亿元,增速5.5%,排在全市末位,虽然有苹果等农产品销售变现的季节性影响,但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787元、6680元,增速分别为5.9%、7.87%,和上半年相比分别下降1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超过3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入股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发展主要以资金入股分红为主,经营性收入较少,村集体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四是乡村面临空心化危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观,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弱,人口外流和老龄化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制约。人口“空心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近3年来,全县农村常住人口从25.22万人下降到23.75万人,减少1.47万人,尤其是每年有近10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5%,还有一部分人进城陪读,导致农村“空心化”日益凸现。甚至偏远一些的村社,常年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一半,且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才“空心化”。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优质人力资源外流加剧,致使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回流本地且有一技之长的返乡人员屈指可数,加之鼓励引导科技、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的保障政策还不完善,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土专家”“田秀才”面临断层,有情怀、有能力的带头人少之又少。产业“空心化”。南果北牛是当前产业发展的主基调,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用工资源少,群众积极性不高,发展信心不足,特别是北部乡镇小麦、玉米、洋芋等产业经济效益较低,一些群众丢弃产业外出务工,甚至抛弃农业全职打工。农村大部分学子外出求学,在城市安家,不愿再回到农村种地,产业后续发展难题突出。资源“空心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加上老宅基地面积少、卫生差,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大多数新房建到村庄周围和道路两旁,村庄中心一些基础设施资源闲置,出现空置现象。一些农户常年外出,住房常年闲置,造成土地撂荒的问题。
五是治理动能结构化减弱。农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乡村组织既缺乏发展的能力,又缺少治理的手段,与“高效能治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硬支撑”基础不牢。农村党员“老龄化”,“头雁”式优秀党员青黄不接。虽然全面推行“一肩挑”,优化引进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但年龄结构还没有完全实现年轻化,仍有28.5%的村干部年龄在50岁以上,11.7%的村干部年龄在55岁以上,且大多数是初高中学历,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能力、行动跟不上发展需要,与现代化的基层治理体系标准要求存在差距。村干部报酬水平相对较低,与外出务工收入差距大,一些村存在无人愿当村干部的现象,村级干部后备力量建设滞后。部分村党组织书记缺乏以党建引领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责主业意识,乡村治理面临“不会管、不敢管、不常管、不善管”的困境。“主引擎”动力不足。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够因地制宜的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项目,“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截止三季度,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6132.36万元,村均收入18.42万元,333个村经营性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但20万元以上的只有41个,仅占12.31%,还有个别村没有稳定的集体产业收益,靠零星收入,如村集体退耕还林、老旧村部租赁、各类补助等等,无法满足和保障村级公共设施管护、基础设施维修、村级事务运转需要。开发了大批乡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人员5349人,优先保障困难家庭、返贫风险较高的家庭,管理机制还不规范,运行模式还不顺畅,在潜力挖掘、作用发挥上,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大群体”合力不够。乡镇党委政府与村组织、村民沟通联系机制不健全,农民参与村级事务、乡村治理的热情和动力不足。一些乡村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方式,没有将乡村治理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施治,工作资源整合不够。农村地区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不高,在政策宣传、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等方面,还缺少信息化的有效平台和发展规划,影响了信息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发挥。
六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失衡。乡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生向城区学校加速流动,目前乡村10人以下小学91所,空壳学校40所,“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突出。农村人口是城区的2倍,但拥有教师比例持平,老教师集中在乡村,年轻教师进城任教,拉大了城乡师资水平差距。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投入还不够充分,谋划2024年教育项目5项4.62亿元,大部分为新建改造寄宿楼、周转宿舍、操场、设备购置等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教研教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项目比较少,制约了全县教育的长远发展。医疗资源不均衡。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区3院,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村级卫生室能够提供的诊疗条件有限,职能逐渐弱化,出现城区医疗机构人满为患、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乡镇卫生院财力、物力投入不足,业务办公用房紧缺,目前还有8家乡镇卫生院急需升级改造。乡镇社区卫生机构现有卫生技术人员790人、床位981张,城区卫生机构现有卫生技术人员904人、床位184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7.74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3人,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够。全县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保资源不均衡。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的人均补助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023年,城市低保标准700 元/月·人,人均补助水平为607 元/月·人,农村低保标准一类对象465元/月·人、二类对象442元/月·人、三类对象89元/月·人。农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平均养老金为138.66元,而城镇职工的平均养老金2700元左右,城乡的差距非常大。新建住宅小区没有配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一些农村敬老院使用房屋仍为砖木结构,服务设施、功能用房不健全,已建成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幸福大院等养老服务机构,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化养老需求。
三、工作举措及对策建议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以发展经济、完善功能为抓手,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实现“八个转变”。
一是促进城乡产业形态转变。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城乡产业边界渐趋模糊,产业融合化、交错化将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内在需求。锻造特色农业产业链。紧盯“南果、北牛、中部菜”产业布局,深入开展“十大转型提质”行动,围绕果、牛、菜、旱作农业等特色产业,坚持以种、养业为基础,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以三次产业融合为方向,以工业化理念谋划推动农业,大力实施产业体系构建行动,着力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集中锻造“一百双十”3条农业重点产业链。突出苹果首位产业地位。下功夫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构建优质种苗、高端基地、储藏分拣、电商销售、外向加工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力争实现总产量100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把静宁建成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加工基地、中国苹果国际交易中心,把“静宁苹果”培育成世界知名品牌。打造优质肉牛生产繁育基地。紧盯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向,实施“饲草保链、良繁稳链、基地固链、循环延链、转化补链、流通强链”示范工程,以培育农业精品示范区为先导,打造长易河、高界河、甘沟河三条流域种养循环示范带,力争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年出栏10万头,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打造蔬菜错位发展格局。结合乡镇地理区位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沙田瓜菜,打造创新能力强、绿色底色足、联农带农紧的“三线三区”(国道312沿线、静秦公路沿线、X093县道沿线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区,以灵芝、原安等西北部乡镇为主的特色高原夏菜生产区,以仁大、李店中南部乡镇为主的幼园套种特色瓜菜生产区)错位发展格局,鲜明形成“南果、北牛、中部菜”的县域农业产业布局。
二是促进城乡劳动力结构转变。新发展阶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首先需要推进城乡劳动力结构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重塑,即立足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遵循市场经济逻辑,推动劳动力的分布变化。全力打造“静宁果农”劳务品牌。充分利用零工市场、“直播带岗”等平台,增加举办线上线下专项招聘会场次,增加就业岗位。规范运行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带动人员就地就业,加强输转城乡劳动力,确保城乡劳动力能够获取大致相同的要素回报率。同时,农村劳动力中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群体可以选择非农化流出,也可以选择在农村就业,城市劳动者也可根据个人意愿进入农村。培育引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要下功夫抓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扶持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乡村工匠、致富能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作为重点教育培训对象,打造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人”。纵深推进“归雁工程”,全力打好“乡情牌”,依托已建成的9个归雁联络服务站,充分发挥招才引智功能,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及“组团式”帮扶,培育壮大本土人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实现人才总量、人才质量、人才效益融合推进、提质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解决好返乡创业面临的融资、用地、服务等难题,吸引各类要素聚集回流,实现人才、资源、产业向农村梯次转移。
三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方式转变。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配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相关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更能够激发各类要素主体的积极性,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供了良好机遇。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尊重市场规律,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高度,把城乡要素流动和贯彻落实两大战略联系起来,把城市与乡村规划布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视野,着眼于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积极寻求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联结点和互补性,不断培育新的共融共通生长点,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推动两大战略在实践中互为促进、协调发展。有效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市场资源配置是在优胜劣汰环境中激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要积极合理进行干预,弥补市场不足,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新增城镇就业,招录高校毕业生,安置公益性岗位、退役军人,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营造有利于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环境。在吸引工商资本下乡时,还应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其在推动农业发展、引领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生产方式现代化和城乡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定位城乡融合角色。根据县乡资源禀赋、区位功能、产业特征等加以科学定位和分类指导,在发展好自身特色产业和强项优势基础上恰当定位城乡融合角色,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承载能力,不断缩小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增强其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能力。
四是促进城乡空间布局转变。传统的城乡空间边界是清晰的,且农民生产地和生活地是重合的。现在,城乡之间出现空间交错。突出规划引领地位。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把握这种城乡空间重构的趋势和规律,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空间转变,充分发挥县域在城乡对接中的枢纽作用,将县域城镇化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坚持规划先行、依规建设,注重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完成县域村庄布局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按照“全域推进、全面振兴、逐村规划、一村一策”的要求,修订完善所有行政村乡村建设“一村一策”年度工作计划。统筹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供暖“七改”工程,加快推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精心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乡村建设行动先行区、样板区,为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探索路径、作出示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村三级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防控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污染治理,加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探索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按一定比例用于土壤修复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分类,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要以乡村建设行动示范村为载体,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村庄环境、路域环境、河域环境、田野环境、庭院环境等五大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是促进公共服务配置格局转变。实现城乡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三农”工作的重点是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应把握这一机遇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公共产品在城乡间的不平衡配置。要对标农村承担的粮食安全和生态保障等基础功能,将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农村,通过财政资源倾斜等方式,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让农村零距离共享与城市标准相同的给排水、垃圾收集与处理、道路交通、电力通信以及防灾等设施与服务,打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获取水平,缩小城乡居民在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基本养老等生活型公共服务方面的落差。着力推动城市教育、社会保障、信息技术、医疗卫生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全方位向农村辐射、扩散与覆盖,让农民近距离感知均等化的服务。要加快推动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布局的一体化统筹规划和设计,针对集聚城市空间和分散农村空间的差异化不同特点,把城乡公共产品配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形成县城和乡镇及农村功能区公共产品的统一配置和规划布局结构,切实解决公共产品布局“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产品无缝对接。把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共享机制,推动城市与农村公共产品建设、运营与维护管理的联动统一,推动以“村村通”工程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全覆盖,降低公共产品总体的供给成本。要统一城乡之间公共产品的供给标准与尺度,实现由城乡差序的非均衡格局向城乡同一平面的均衡格局转变,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标准和水平之间的差距,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电子政务由城市延伸进入乡村,通过信息化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和相同标准的公共产品服务。
六是促进农村乡风文明转变。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还是文化的振兴和农民素质的提升。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口袋脑袋一起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要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文化阵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公民道德规范。发挥好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等新乡贤作用,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深化诚信主题宣传教育,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正确导向。强化实践养成,注重典型示范,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崇尚科学,改进生活方式。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自律作用,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探索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设立乡风文明榜,倡导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农村完善提升村规民约,增强传统村规民约的现代价值,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解决农村法律、行政、民事纠纷等领域突出问题中的独特功能,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积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把反对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的教化约束作用,广泛宣传婚事新办、婚事简办的先进典型,引导和带动农民群众践行简约适度、健康向上的文明婚嫁新风尚,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有效发挥榜样模范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
七是促进农村治理方式转变。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着力抓好基层党建“政治引领”、基层组织“典型引领”、基层党员“先锋引领”和基层治理“创新引领”,带领群众共同奔康致富。建设坚强有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是“指挥所”,更是“先锋队”,既要将党和国家关于乡村发展的政策传达给群众,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和战略,又要成为具体的行动者和实践者,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坚持以自治为基,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构建民事民意、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格局。坚持以法治为本,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群众遵法守法、学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化解纠纷矛盾,维护合法权益。坚持以德治为先,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传统美德,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和危害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面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整体水平,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八是促进城乡体制机制转变。坚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将城乡发展纳入整体发展战略,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完善城乡居民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之间的户籍差距,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权益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和新市民化,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均衡布局。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大资金和资源供给,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水平,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乡村振兴工作,拓宽脱贫群众的致富路径,加强产业扶持和产业振兴,实施小额信贷贴息和“三类户”产业奖补政策,合理确定产业规模和奖补标准,重点扶持发展苹果、肉牛、特色蔬菜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五小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配套设施,为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为资本创造稳定增值的渠道、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在农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基础上,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探索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受相关权益的具体办法,确保返乡回乡下乡人员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静宁县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号)